2019年12月14日-15日,民盟重庆工商大学江北总支组织近20位盟员开展了“不忘初心,传承红色精神”的遵义行活动。盟员们重温了红军长征的历史,缅怀了革命先烈,瞻仰了革命圣地,精神上得到了洗礼,灵魂上得到了净化,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第一站:转折--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会址)历经岁月和风雨的洗礼,旧址几经修缮,依然保存得非常完好。讲解员的生动解说和眼前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把大家的思绪带向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红军克服千难万险翻越万水千山的豪迈壮举历历在目。破旧的棉衣、磨黑的算盘、门板上各种字体的标语……记载了当年红军战斗生活的艰辛,传递着当年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播撒下当年红军向老百姓宣传革命思想的燎原星火。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的召开,再到红军长征的胜利会师,盟员们在时空长廊里边走边看边感悟,在长征牺牲烈士的照片与名单前沉思惋惜,在翻雪山过草地的油画前心潮澎湃,在长征遗留生活用品前感慨震撼。透过历史印象,盟员们感知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光明未来。


第二站,瞻仰--红军山
红军烈士陵园坐北朝南,前临湘江河,后靠葱茏翠绿的凤凰山,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鸭山遥遥相望,遵义人民习惯把小龙山称为“红军山”。

走进陵园大门,沿石阶而上,在陵园顶端的平台上,首先映入的眼帘的是一座气势雄伟磅礴、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的外围是一个大圆环,圆环外壁上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取得了全国政权,这一胜利是千千万万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石浮雕,内容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大圆环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东南侧为老红军形象,西南侧是一个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寓意红军威震四方。
第三站:缅怀---娄山关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又被称为黔北第一关,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1935年1月和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两次娄山关战役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基地。关口东侧是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碑。踏过“娄山关”摩崖石刻小径,沿着当年红军足迹步行上山,山顶有红军战斗过的壕坑,睹物思人,仿佛听到当年激烈战斗的枪声,依稀可见惨烈的战况。

遥想当年,红军是在当地向道的带领下,绕道敌人背后的点金山,腹背夹击敌军才夺取娄山关,赢得长征中的第一次巨大胜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这也充分证明了“战争中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道理。
不忘初心,红色精神引领我们砥砺前行
此次遵义“红色之旅”,盟员们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上还受到了极大的洗礼,深切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辛、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了大家不忘党恩,用红色精神引领新时代风向,勇立潮头,努力工作,为画好更大同心圆而积极奉献的信心和决心。“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尊重历史,兴创未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